涂永红:实施货币政策应靠前发力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一季度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注重总量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相互配合,着力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是央行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的方向。如何继续保持这一政策优势,进一步提振信心,做好政策,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降准、上交利润平衡、通过MLF净投放确保流动性充足的总方针。有针对性的扶持中小企业、“三农”、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结构性政策,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好成绩。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更高,通胀更低,表现出更强的信心。
然而,由于美联储最近宣布再次加息,美元利率和美元指数进一步攀升。5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北京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下调至3.6%,比今年1月的预测低0.8和0.2个百分点。金融市场向来对货币政策比较敏感,全球股市出现了较大的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了股指下跌。受一些国家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中国资本外流也有所加剧。此外,俄乌冲突、新冠肺炎疫情和美联储政策转变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受到一定冲击,预计会减弱。
但也要看到,中国发展的战略优势很多,比如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韧性强、市场超级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主动应对,下大力气,增强前瞻性、准确性和独立性,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对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大。3月末,制造业普惠小微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要保持货币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增强其可持续性,必须多措并举,审慎决策。
一方面,对于贸易和资本这两个主要溢出,央行需要提前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准确性,不断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制定能够有效对冲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负面影响的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排除外部干扰,充分发挥韧性和超大市场优势,实现可持续性,为中国长期基本面改善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另一方面,要动态监测资金流向,评估资金外流对我国市场流动性的中短期影响,通过MLF市场操作,以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灵活补充和调整资金头寸,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的资金需求。避免洪水泛滥,保证全社会流动性相对充裕,为促进投资和消费、畅通供应链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同时,要继续强化结构性政策,定向调整准备金,鼓励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继续增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能力。适当降低MLF利率,进而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改善其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稳定就业的首要目标。
此外,要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国4月进出口平稳增长,前4个月贸易顺差2129.3亿美元,赋予人民币中长期升值的基因。对于资本外流导致的短期人民币贬值,央行应加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科学确定逆周期调节因子,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和适度弹性,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下的人民币汇率稳定,从而有效降低汇率风险和贸易不确定性,稳定基本外贸,为实现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注入稳定因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