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充电桩还是“保险贩卖机”?老人扫码充电却“被投保”

是充电桩还是“保险自动售货机”?在老人社区,扫码充电是“保险”的
近日,南京市民胡女士的父亲在小区电动车扫码充电时,莫名其妙地“投保”了两份保险,一份255元,一份156元。相关保险经纪公司总部在北京,南京消费者退保并不容易。在向多个部门投诉后,胡女士最终投案自首。记者实地体验发现,目前充电桩安装公司已经整改完毕,充电页面设置的保险广告已经消失。律师表示,保险经纪公司的做法存在一定的不规范之处;这种销售方式容易引起理赔纠纷。资深保险代理人认为,这个投保过程可能存在误导,被保险人后期出险可能很难理赔成功。
实习生涂颖扬子晚报/牛子新闻记者马燕
事件恢复
老人下楼扫码充了电。他莫名其妙被扣了400多元保费。
胡女士介绍,点击收费小程序的界面,收费费用的支付按钮在最下方,字很小,难以辨认;而支付按钮上方设置的保险广告绿色“确认”按钮,又大又明显。老人视力不好,容易混淆。
另外,点击保险的“确认”按钮后,并没有过多的风险提示和对保险的详细介绍。相关信息填写选项设置为滑动式“忽悠”方式,可分步完成。所以胡女士的父亲错买了保险。
最新进展
安装公司整改页面的保险广告已经不见了。
据了解,迎宾村的充电桩由南京伟杰豪公司安装维护。迎宾村所在的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贝勒社区已联系该公司进行整改。
当记者问到,充电桩扫码充电却跳出保险广告,是否涉嫌误导?对方说不好意思体验不好,但是他们各大平台都有广告,页面上都有提示。可能是投保人没检查清楚。
律师评论
经纪公司的做法是违法的,不告知健康状况可能很难理赔。
南京市律师协会保险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唐浩认为,在上述案例中,经纪公司的做法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首先,保险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需要保险人对保险合同、保险条款尤其是免责条款的内容进行告知和说明,让投保人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保险选择。这种类似于网页“弹窗”的销售,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了解保险的内容,也无法保证保险人会充分履行告知义务。而且这种销售方式由于地点、时间等因素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容易造成误操作。
其次,根据监管部门的规定,保险有“犹豫期”,即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有的公司为10天,有的公司为15天)可以申请解除保险合同并退还全部保费。从上述案例来看,胡女士的父亲是5月5日投保的。即使不是失误,也可以在“犹豫期”内完全全额退保。
另外,对于重疾险、医疗险等险种,保险人需要对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等进行询问。被保险人需要说实话。上述销售方式不能保证对被保险人进行健康查询和告知的程序。如果投保人未告知,“带病投保”等现象发生,理赔时容易引发纠纷。
南京某保险公司资深代理人顾先生认为,上述案例中,在未提供相关健康说明书的情况下购买健康险的投保流程设计存在缺陷,正常的健康险销售界面需要明示健康告知并填写健康调查表。老年人很可能有基础疾病。“如果投保前有健康问题但没有被告知,后期即使有危险也很难得到理赔。”
再说一句。
客观来说,互联网平台的保险销售,除了代理销售之外,给了消费者一个新的选择渠道,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可取性。但保险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销售互联网保险时,更应注重销售的适当性,而不是“耍小聪明”、“打擦边球”,甚至是有意误导。如果这样做,短期内可能会获利,但长期来看会损害公司的声誉和诚信,消费者肯定会用脚投票,可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