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开证券罗志恒:“五一”好势头要把握住,消费是今年经济复苏的最大动能

发布时间:2023-05-15 09:37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5521   

消费复苏势能强劲。“五一”小长假收官,多项数据表现回升。文旅部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今年“五一”是观测居民消费情绪和经济增长内生力的重要窗口期。消费已恢复如初?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今年“五一”出行人次大幅改善,但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仍未恢复至疫情前,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几年居民收入增速较缓。

消费对经济发展有持久的拉动力,但属于慢变量。“今年经济持续恢复已是市场共识,但也要看到,恢复进度相对平缓,宏观总需求不足、微观市场主体信心不振仍是核心问题。”罗志恒认为,宏观经济发展呈现以下特征:整体数据好转,结构数据较差;宏观数据好转,微观问题凸显;内需好于外需;服务业好于工业。部分指标反映出经济恢复成色不足,仍面临压力。

图源:受访者供图

消费修复慢于游客数量恢复

时代周报:今年“五一”线下消费显著改善,但消费额恢复力度仍不及客流增长幅度。假期前三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1%、其中餐饮企业增长37%;相较之下,线下消费修复力度略弱于客流。对此,你如何看待?

罗志恒:居民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此背景下,“五一”小长假出行人次大幅恢复,但也要看到,消费修复力度慢于游客数量恢复,人均消费水平相比疫情前也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过去几年居民收入增速下行,以及大家对风险偏好的认知有所改变,希望预留更多资金用于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今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5.1%,低于5.5%的名义GDP增速;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2%,较去年同期的61.8%略有回升,但仍低于疫情前的65.2%。综合来看,今年“五一”假期消费绝对水平或有改善,但增长还没有完全回到疫情前轨道。

时代周报:“五一”假期的餐饮、影视、旅游等服务型消费有序恢复,但汽车、家电、商品房等大宗消费恢复则距疫情前仍有距离。如何理解这些分化现象?

罗志恒:餐饮等服务型消费特点在于供给与需求、生产和消费是同步进行的,比如出门理发、住酒店,供给方和需求方必须要接触才能产生消费行为。防疫措施优化后,接触型消费恢复的弹性自然比较大。

汽车等耐用品消费与疫情前相比仍有差距,主要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居民收入增速下行。另外,过去几年对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比如车辆购置税的减半征收等,这也导致了整个汽车行业消费节奏的转移。预计今年汽车市场可能很难实现去年的增长。

“淄博经验”值得借鉴

时代周报: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中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对此该如何理解?

罗志恒:消费不能全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来拉动,它的恢复要从根本上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以及改善居民消费预期。而居民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居民消费预期的改善又取决于社保制度体系是否完善等。

时代周报:“淄博烧烤”出圈,淄博市政府多措并举,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淄博的做法有何借鉴意义?

罗志恒:除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外,消费环境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淄博的做法实际上是为游客提供了消费场景,并维护了当地消费环境,从而吸引大批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游客,这非常值得肯定。

淄博的做法对于其他城市的借鉴意义在于,要思考怎样更好地维护当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环境。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首先要维护当地消费场景,延长夜间经济,也发展早间经济和低碳经济;其次是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软文化发展和硬设施建设都是必须的,尽可能为游客打造一个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再有则是政府需要转变思维,从机关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尤其是旅游城市。

巩固消费内生动力

时代周报: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5%,高于市场预期。不过,3月份偏低的通胀数据与经济增长形成反差,引发市场通缩担忧。对此,你如何看待?

罗志恒:市场担忧经济陷入通缩,3月CPI和PPI同比分别仅为0.7%和-2.5%,且自年初以来持续下滑。另一方面,市场困惑于低物价与高货币的共存,3月M2同比增长12.7%,新增信贷和社融均大超市场预期,一季度金融数据明显偏强。总体来说,一季度整个经济运行是超出预期的,经济还处在往上走的恢复阶段,并没有出现所谓的“通缩”。

时代周报:既然经济超预期恢复,为何物价下行?

罗志恒:在我看来,一是服务业恢复超预期,前面谈到我们服务业经济有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运行的基础,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供给端良好运行,以及人口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3月出口超预期,这可能是前期外贸订单受到压抑,在疫情平稳转折后的集中释放,对我们一季度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支撑。

从物价走势来看,当前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5月之后可能迎来回升。3月CPI同比下行,一是受鲜菜和燃料价格拖累,前者是天气转暖、产量增加,后者是国际油价下跌;二是耐用品消费较为低迷。 当前的物价下行不是通缩,而是与基数效应、前期非经济政策对企业家信心的冲击,以及疫情后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有关。物价不是持续下行、也不是处于货币紧缩的环境,政策要做的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提振信心并重塑对地方政府、企业家和居民的激励机制。

消费是经济复苏最大动力

时代周报:你曾提出,出口超预期是一季度经济恢复超预期的重要支撑。如何判断中国外贸今年整体表现?未来出口走势能保持高增长吗?

罗志恒:今年出口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在于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十足,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比较猛,比如说新能源出口就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状态。再有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出口一直表现较好。

但接下来,海外需求疲软、国际金融风险蔓延、全球经济低迷引起贸易总量萎缩等压力叠加,将使得今年中国出口仍处于下行趋势。

时代周报:今年政府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外需方面提出,进出口“促稳提质”。你认为,出口、投资和消费哪个维度能为2023年经济复苏带来更大动力?

罗志恒:消费是2023年经济复苏的最大动力。首先是往年消费基数低,加上随着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消费在今年自然会有比较大的回补。其次是投资比较值得期待,主要分为三大类: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

目前各项稳增长稳就业政策举措靠前发力,地方政府“开年即开跑、起步即冲刺”,基建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承担起“挑大梁”的重任,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仍高达10.8%。这一块的确定性是比较强的。

房地产投资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如果继续加大货币政策力度,支持房地产企业风险出清,化解经营风险的话,房地产投资后面或还将有所回升。但制造业投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出口的需求,若出口预期不足,那么制造业投资在今年还是比较难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更多相关文章
  •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莎的一切

    法国卢浮宫——关于蒙娜丽

  • 甘州科技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甘州科技赋能畜牧业高质量

  • 两项生物降解新国标6月1日起实施目前市场空间缺口巨大

    两项生物降解新国标6月1

  • 孙兴慜助热刺保留争四希望,有望染指英超金靴

    孙兴慜助热刺保留争四希望

  • 沙特阿美市值超苹果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沙特阿美市值超苹果成全球

  • 日产:将于5月20日发布纯电微型车,约合人民币10.6万元起

    日产:将于5月20日发布

  • 从“花样两米线”里读出什么

    从“花样两米线”里读出什

  • 由普通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

    由普通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